M+ Museum: Redefining Art in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

M+設計理念,建築師介紹:

M+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由享譽國際的瑞士建築事務所 Herzog & de Meuron 操刀,並與 TFP FarrellsArup 合作。這對由Jacques Herzog 和Pierre de Meuron 共同創立的事務所,以其對建築材料的精妙運用、對光線的把控以及對場地文脈的深刻理解而聞名於世。他們曾榮獲被譽為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建築獎。

M+建築最顯著的特徵是其獨特的「倒T」形結構,由一個巨大的水平展覽平台和一個垂直的纖細塔樓組成。這種大膽的設計不僅成為維多利亞港天際線的新地標,更承載了深刻的設計理念

「Found Space」(發現空間)的創新利用

瑞士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了M+地基下方穿越的機場快線隧道所形成的「發現空間」。這個巨大的地下空間被轉化為獨特的展覽和表演區域,為藝術提供了非傳統的展示可能性,體現了對城市基建的再利用與藝術介入的創新。

© MUYI CREATION

水平與垂直的對話

水平的展覽平台如同漂浮在地面之上,創造出開放而通透的公共空間,,吸引遊客從四面八方進入。這個空間的設計旨在模糊室內與海濱長廊的界線,讓當代藝術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。

材質的精妙運用

建築外立面採用了獨特的赤陶瓦板系統,這種材料不僅回應了傳統中國屋瓦的紋理,也展現了Herzog & de Meuron對材料質感的執著。隨著光線的變化,這些瓦板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與紋理,為建築賦予了生命力。

© MUYI CREATION

M+博物館不僅是一座收藏和展示藝術的場所,它本身就是一件集建築美學、城市規劃與工程創思於一體的宏偉作品。Herzog & de Meuron透過M+,為香港西九文化區塑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,也為當代博物館建築樹立了新的典範。

© MUYI CREATION

對香港城市景觀的呼應

M+的建築形狀既呼應了九龍天際線的標誌性特徵,同時也透過建築立面上的藝術呈現,讓M+成為一個不斷更新的藝術場所,而非一成不變的固定形式。塔樓外牆上的LED媒體幕牆,更是將藝術作品融入城市夜景,讓M+成為香港城市肌理中一道不斷變化的文化符號。

M+將於2025年3月8日至7月13日在展演空間呈獻李明維的大型裝置與展演作品——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(Guernica in Sand)。

台灣的藝術家李明維(Lee Mingwei)© MUYI CREATION

在M+的廣闊藝術版圖中,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李明維(Lee Mingwei)的作品,這件作品以Pablo Picasso於1937年為回應西班牙內戰暴行所創作的經典反戰巨作《格爾尼卡》為出發點,李明維以沙粒這種象徵無常和不穩定性的材料,大規模地重現了這幅畫作。作品精心繪製,借鑒了世界各地原住民和宗教傳統中沙畫的理念,強調了生命與事物轉瞬即逝的本質。

M+博物館不僅是一座收藏和展示藝術的場所,它本身就是一件集建築美學、城市規劃與工程創思於一體的宏偉作品。Herzog & de Meuron透過M+,為香港西九文化區塑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,也為當代博物館建築樹立了新的典範。它的存在不僅豐富了香港的文化景觀,更為全球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,去探索藝術與建築的無限可能。

© MUYI CREATION


文 /  NUANCE&FORM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Muyi Creation